十年一剑

乌撒卫

 

乌撒是彝话,汉译骏马的意思,乌撒是宋末活动在今威宁等地的一个部落首领之名,后转化为部落名,再后转化为地名。乌撒地,“旧名巴凡兀姑,后名巴的甸,自昔乌蛮居之,唐时乌蛮之裔孙曰乌些者居此,至阿蒙始得巴的甸,其东西又有芒部、阿晟二部,皆他酋所据。宋时,乌些之后曰折怒始并其地,号为乌撒部。”巴的甸是美丽的坝子之意,汉时乌撒又有大马城之名,唐武则天时有宝州之称。汉武帝建元六年,夜郎侯多同降,置犍为郡,辖12县,在夜郎属地置南广,汉阳、存鄢、朱提、堂琅五县,存鄢县尚有大马城之名,在存水两侧,存水即今可渡河,大马城之名至今尚存,在今威宁城南数公里,草海东沿。

乌撒部属彝族始祖杜宇的后裔。

西周春秋之际,杜宇在朱提兴起,率部从朱提下而进入四川成都平原,战胜鱼凫部而夺取蜀地的统治权,称为望帝,在蜀地发展农业经济,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,杜宇经研究是彝文经典中的彝族共祖或再生始祖笃慕(又作仲牟由、隆慕、祝明)。蜀地暴发洪水,派其相鳖君治水,鳖君治水有功,其趁机让杜宇退位,获得了杜宇在蜀地的统治权,杜宇退回朱提地区的洛宜山隐居,他的六个儿子分别开拓新的领域,在与其他部落的征伐和融合过程中,发展而形成了武、乍、糯、恒、布、默六个支系,成为“彝族六祖”。

唐时,在今乌蒙山地区兴起了“乌蛮”七大部落。

《新唐书·南蛮经》说:“乌蛮与南诏世婚姻,其中分七部落,一曰阿芋路,居曲州,靖州故地;二曰阿孟;三曰夔山;四曰暴蛮;五曰卢鹿蛮,二部落分保竹子岭;六曰磨弥敛;七曰勿邓。土多牛马,无布帛,男子髻髻,女子披发,皆衣牛羊皮,俗尚巫鬼,无拜跪之节。其语西译乃中国通,大部落有大鬼主,百家则置小鬼主。”

再据《云南志》(《蛮书》)所载各大部落的地域状况,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通市境内;阿孟(阿猛)部落在今昭通市,镇雄至彝良一带;夔山部落在今彝良、昭通、威宁之间;卢鹿蛮部落在今巧家、会泽、东川一带;暴蛮在今威宁至黔西、大方、织金一带。磨弥敛部落在今宣威境内;勿邓部落在今四川凉山一带。

宋末上述诸部又演变为乌撒部、乌蒙部、芒部、阿头部、易溪部、易娘部、阿晟部、閟畔部。

“乌撒”、“乌蒙”之名,在《宋史》上开始出现,“乌撒”部在宋末形成,乌蒙部在北宋仁宗之时形成,乌蒙原为部落首领之名,乌蒙为阿统十一世孙,他兼并了一些小部落,统治了今昭通市、鲁甸、大关、盐津、威宁西北部等地方,宋时曾封乌蒙部首领阿杓为“乌蒙王”,乌蒙山因乌蒙部而得名。

乌蒙部在一定的时期势力强大,《西南彝志》“叙乌蒙”说:“你洛乌蒙家,在德歹濮卧,……得六祖庇佑,荣禄有好根,弥漫于天下,治理的威荣,如大树参天,中央和四方,拓地盘很宽,百姓和奴仆如鸟不离树,都沾了光彩。”“外人多传说:‘你德歹濮卧,修建起金城,闪青红光辉。大小的宫室,像武家式样,有笃慕福禄,显笃慕威荣,像天宫那样,精美而壮丽’”,“掌权发号令,如青鹰号叫,如雷震山风,女者张华盖,一呼百耳闻,万目同仰望,恒管的德歹,有如此威荣。”

宋末乌撒部在今威宁兴起,乌蒙部走向衰落。

唐朝贞元年间,唐政府为了重新打通与南沼的联系,再度修治了“石门道”。石门道即秦时的“五尺道”,汉晋时期称“僰道”。石门道从戎州(宜宾)经邓枕山、马鞍渡、阿芋部、蒙夔山、夔山部、蒙夔岭、曲州、鲁望、界红山、竹子岭、磨弥敛等到拓东(昆明)至南诏的大理。

石门道一段是乌撒部和乌蒙部的边境结合部,地处威宁和昭通的边境部位。

宋时,乌撒部和乌蒙部属石门蕃部的一部分,《宋史·叙州三路蛮传》载:“石门蕃部,俗椎髻,披毡佩刀居住栏棚,不喜耕稼,多畜牧,其人精悍,善战斗,自马湖南广诸族皆畏之,盖古浪稽,鲁望诸部也。”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易溪部,亦即水西部,据《贵阳府志》说:“水西部,蛮语亦奚不薛。”“亦奚,水也;不薛,西也。”“亦奚不薛在今大定。”水西部在宋庆历年间曾经把附近周围地带同族的各部落联合起来,芒部也曾被纳入其统治的范围之内,后来,“其号渐弱,不能令诸族”,芒部也就脱离水西部,水西部即“罗氏鬼国”,“罗氏鬼国”在思播西南,即今黔西、大方、织金一带,思播即今遵义,芒部在今镇雄县。阿头部,所在之地名越章,即今毕节之赫章县,易娘部,是唐代的阿旁部落,居住在夔山区,有河流,当时汉语称之为朱提江,而彝语又称水为“易”。至宋朝一居住在朱提江流域的阿旁部落,即从彝语而改称“易娘”,“易娘”即今之“彝良”地。閟畔部“古东川甸”,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……后乌蛮閟畔强盛,自号閟畔部。

唐时彝诸部多以祖名而命名为部落名号,诸部多以甸冠其名,“甸“则是平川,坝子之意。

公元1253年蒙古军队经攀越苍山,征服了大理,随即又征服了乌撒乌蒙各部,公元1274年,元朝在原大理国疆域的基础上建立了云南行省,把乌撒、乌蒙等部纳入云南行省的范围,在今威宁设乌撒路,在昭通设乌蒙路,公元1287年,元朝又将乌撒、乌蒙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,治所威宁,公元1288年5月,改为宣慰司兼管军为户。统管七部:乌撒部、乌蒙部、芒布、阿头部、易溪部、易娘、閟畔。

元朝,蒙古贵族,以原部落首领作为地方官,亦即土官,使之统治当地人民,并负责征役赋税。《元史·百官制志七》说:“诸蛮夷长官司。西南诸溪洞各置长官司,秩如下州,达鲁花赤,长官,副长官,参用土人为之。”

“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,朱元璋的明军在四川取得胜利后,云南还残存着元朝宗室梁王的势力。此时,明朝已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,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宣告结束。在力图缓和社会矛盾,恢复元末以来遭到严重破坏的客观社会经济的要求下,对云南梁王采取和平归附的方式,加紧了对乌撒、乌蒙、芒部、东川、水西等彝区土司的争取工作,但成效不大。在明朝争取梁王的工作遭到失败的影响下,彝族土官迟迟不和明朝建立联系,已联系上的也大都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。”

“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用兵力来解决这种状况,在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九月,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蓝玉,沐英为左右副将军,统率三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,傅友德自率军队由沅辰直捣乌撒、乌蒙等地,与乌撒土官实卜在赤水河畔进行了一场大战,芒部土官帅众来援,经过激战,“渠长多中槊坠马死者。”赤水河一战没有消灭诸部的主力,明朝也估计到这种情况,1382年正月,朱元璋下令征南明军,要他们在乌撒、乌蒙、芒部、东川、建昌等地约束其酋长,留兵守御,禁其民用挟兵刃,并要酋长们‘洗心涤虑’效顺,否则‘即加兵讨之’。并采取‘宽猛适宜’,‘详慎处置’,‘非惟制其不叛,重在使其无叛’的措施。”

“尽管明朝采取了许多措施,诸地土官仍不甘心就此罢手。同年4月,乌撒一带的土官又起来反抗,随后普定(今安顺)发生了‘西堡蛮’的暴乱,乌蒙、芒部、东川等地的土官又纷纷起来,掀起了一场反明高潮。明朝急从大理抽回征南的主力部队。”由右副将军沐英率领经宣威北下,而驻防在四川的明军由傅友德率领经毕节南上,两路大军直捣乌撒,“7月在乌撒对土官部队发动重点进攻,取得屠杀多人,‘获马牛羊以万数’的重大胜利,经过半年左右的持续斗争,在1383年正月取得了全面胜利。”朱元璋将原属于云南管辖的乌撒、乌蒙、芒部三府隶四川布政使司。二月乌撒、乌蒙、芒部的大小首领120人到京朝见,并贡上土特产,明太祖授乌撒实卜,乌蒙阿普,芒部发绍为三地知府,赐给朝服、冠带、锦绮、钞锭,乌撒的女知府实卜还另外赏赐给珠翠,其余的又授给了各级官职。

明军取得了乌撒的决定性胜利后,傅友德并未放松对乌撒诸部的警惕,他一方面严令明军官兵“说与各处守御军士知道,这蛮人地面里,凡在外军人,但下路的,不曾有一个出得来,都被蛮人深山里杀了,不杀的将木墩子墩了,教与他种田”,另一方面傅友德在“乌撒山崖险扼,襟带二湖,羊肠小径,十倍蜀道。”的地方建立乌撒卫城,以防暴乱之用,城墙背山(凤山)临海(草海),“周围一千零八十丈二尺,城基宽二丈,高一丈二尺,门四,城楼四。”东门迎晖,向凤山,又名上官顶;南门镇远,向鸭海,又名南海;西门镇夷,向火笼山;北门拱辰,向毛家山。随后傅友德又在今云南宣威建土城作乌撒卫城后卫,在毕节七星关建七星城作乌撒卫城前卫。明嘉靖年间,昭通建土城于天砥,明朝《乌蒙纪年》说:“设城郭者,无非设蔽捍卫,姑定民志而已。”看来,那时的昭通,“是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设施,只一座象征性的城池而已。”据说明朝的山东青岛城亦按乌撒卫城式样建立。可见,当时的乌撒卫城在西南军事上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解放后,乌撒卫城被拆毁,石基砖墙被移作它用,以示去旧迎新,人们处于一片欢呼声中,一切都喜气洋洋,谁也不会明白那时人们拆毁的是五十年后的威宁旅游资源优势!

明代乌撒、乌蒙等部的土官,其内部则另有一套政治制度。土知府下有四十八目,十五火头,九扯九纵。则溪制度是彝族奴隶主分封自己子嗣为宗亲的发展。土知府是兹莫,为正妻长子继承,其余子司通称莫濯。土司制度规定他们为土目,乌蒙有四十八目,乌撒有二十四大土目。在莫濯的子嗣中,仍然以长子继承自已的职位,其他子嗣则按照宗亲制度所规定的世袭职位,被称为祃裔和裔续(俗称火头),这些莫翟、祃裔、裔续通称为“峨”职位世袭,除正妻“耐德”所生的长子继承父职外,其余各子继承繁衍,逐渐形成(黑彝)贵族。

在明朝,乌撒、乌蒙、芒部等地的土知府,很多时候是由女性承袭的,由女性土知府承袭就成为兹莫。如水西的奢香,乌撒的实卜,乌蒙的实哲,芒部的香佩等。

彝族妇女这种为王的传统,文化基因造就了很多彝族女性天生气质出众,善交际、懂管理,不乏大家风范。

清朝吴三桂破乌撒,改乌撒卫府为威宁府,取“威震而后安宁”之意,自起乌撒已成为历史,但乌撒这匹骏马无论名怎么改,在满清统治中也还是不得安宁!

 

  评论这张

转发至微博

评论

© 壬子影像 | Powered by LOFTER